分享到:
你好,“禾”伙人
【字体:   

秦峰镇下湖村的夏夜,老槐树筛碎了月光。村东头空场上,四块磨盘大的青石被几代人屁股蹭得油亮。说书人瞎老六盘腿坐在中间,一把豁了口的陶壶搁在脚边,喉咙里滚出的声音像把糙纸,沙沙地刮来:“话说那乱世烽火起,粮尽绝炊烟……官渡那会儿,曹操两万兵,袁绍十万众!可曹孟德为啥赢?乌巢那一把火,烧光了袁绍的粮!将士空着肚皮,拿啥抡刀枪?要吃饱饭打好仗,没粮食,铁打的营盘也得散架!”

“在理!”村民们手上烟锅子的红火在昏黑里一明一灭。明暗之间,幼年的刘奀海挤在人群前头,眼睛亮盈盈,那乌巢的火光像落进了他瞳仁。“民以食为天”是炎黄子孙传承千年的信条,也是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万年不变的信仰。

刘奀海的父亲没有种过田,刘奀海也没种过田,他没想过数年之后,儿子刘移健会从大城市回家——为了种田。

时光如老牛拉磨,吱呀转到2009年夏天。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,薄暮冥冥。刘移健合上高中课本,准备往县城赶,刘奀海送他出村,旧布鞋踩在红土路上,发出沙沙响。刘移健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,一步三回头。父亲的身影在暮霭里站成了一截沉默的老树桩,腰杆却挺得笔直。一股滚烫的东西顶到嗓子眼,他冲着那身影喊:“爸!等我混出个模样,一准儿回来!种稻子!”没有多余的叮咛。刘奀海朝着儿子离去的方向,摇了摇头,又沉沉一点。那一点头的分量,带着红土的承诺,“让我心里头直震动。”

一年后,刘移健正在深圳城里跑生意,父亲发来一张彩信——十九亩水田里的稻苗正往上蹿,绿油油的,像泼了颜料似的。“那时我才明白,有些根自打出生就扎在泥里,你就是跑再远,心里头也惦记着这片土。”



在外漂泊八年,2017年腊月廿三,刘移健揣着攒的积蓄往回赶,靴子踩在家乡田埂上,咯吱咯吱响。“有人笑我傻,放着城里舒坦日子不过,偏要回来和泥巴打交道。”可他们不知道,红土上的人打小就认个死理:民以食为天,这天上日月星辰,地上稻粱菽麦,缺了哪样都心慌。

“头一年搞合作社,我鼓足劲直接扩到五百亩,想着大干一场,没想到技术跟不上,秋收一算账,赔得裤腰带都紧了两个扣。”那晚刘移健蹲在田埂上发呆,想起了父亲当年点头的样子,想到跟着一起种庄稼的同伴,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:“转年我们缩减规模,跑到农科院向专家请教,稻穗还真比往年沉了些。”

“老话在理!可光有粮还不够,种田,有技术才有希望!”刘奀海看着村庄几百亩的荒地,“年老的逐渐种不动,年轻的不愿种”,心生可惜,理解了儿子的归乡和对农业方向的坚定选择,并成为彼此漫长光阴里的“禾”伙人。

要说最难的时候,是2020年那场秋雨。雨连着下了半个月,稻穗在地里发了芽。“十几万货款像块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。”那天刘移健坐在面包车里,雨刷器来回晃,刮不干净玻璃上的水,也刮不掉脸上的泪。心想卖掉车还债,大不了再出去打工——可手握着方向盘,又想起村口父亲点头的模样,想到“禾”伙人们义无反顾的支持。正纠结时,区农水局打来电话,说帮忙对接了银行贷款,“我激动得一晚上睡不着觉。拿到政策性贷款,总算是让我撑了下来。”

第二年,种植规模持续扩大,传统的种植和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。传统插秧需要最少二十人,天气热经常有人中暑,人手常常不够。“于是,我们大胆探索机械化种植,购置了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无人机等现代化装备,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,”在插秧机上播秧苗的“禾”伙人王雪米说:“过去人工每人一天播种30亩,如今一天播种500亩。”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拓展,刘移健深切地意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,于2021年参加高职扩招考试,走进校园,学习前沿的农业种植技术。



2022年发大水,八万亩地被淹,水稻地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,刘移健蹲在水里扒拉烂秧苗,以为这回完了。旁边同样一身泥水的“禾”伙人占仙南种了一辈子庄稼,她蹲下身,拍了拍刘移健说:“小刘,十年九旱,十年九涝,咱庄稼把式,哪个不是跟老天爷斗了一辈子?瘪谷子烂秧苗,常有的事!可你瞧那田埂子底下的草根子,水泡烂了,日头一晒,不照样往外拱?熬过这场水,来年开春,咱照样把绿苗子插满!”没过多久,政府带着保险人员蹚着水就来救场了,“帮助成功地度过了这一艰难的关卡。”同年,刘移健获得农业部门的推荐,前往江西农业大学参加2022年度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。在此过程中,他更加坚定了扎根农业的信念。“被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特聘为‘特聘农技员’,为信州区的水稻种植技术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。”



“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,我想跟着党走得更稳。”在2023年初刘移健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年底,在区农水局和镇政府的大力帮扶下,秦峰镇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成功建成。450平的钢结构大棚里,暗化催芽室热气腾腾,播种流水线转个不停,2024年亩产整体提升了5%。“不但提高了育秧效率和秧苗质量,有力地推动了水稻种植的规模化进程,提升了粮食种植效益,而且推广了先进的育秧技术和管理经验,减少了农药、化肥的使用量,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。”

如今育秧中心有1600亩地,拖拉机、插秧机整齐排列,还有两位技术员跟着钻研新技术。有人问刘移健,这么多年折腾图个啥?



良田变荒地,荒地变良田,下湖村的一辈辈人见证了这沧海桑田。回头看这些年,那些汗珠子摔八瓣的日子,那些蹲在田埂发呆的夜晚,都成了他们和土地较劲的念想。

刘移健说,“禾”伙人里的“新农人”还是很少的,但总会有人坚持下去。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上,一代代新老“禾”伙人弯下父辈般坚韧的脊梁,将“种田有技术才有希望”的信念,连同对土地的赤诚与执着,一茬接一茬地播入无垠田畴,更深深镌刻进这个奔腾不息的新时代。

要说图什么吗?“我就记着一句话:我生于这片红土,也终将归于红土,中间这几十年,我得让它长出希望,长出奔头,长出我们庄稼人挺直的腰板。”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